来源:挖掘机007
2025年6月,泡泡玛特股价定格在266港元,总市值逼近3600亿港元。谁能想到,2022年10月其市值还一度跌至148亿港元,短短两年半时间上演了从“资本弃儿”到“潮玩神话”的逆袭。
爆款IP“LABUBU”成为股价转折点。2024年财报显示,公司营收130.4亿元,同比增长106.9%;经调整净利润34亿元,同比激增185.9%。海外业务增速尤为亮眼,营收50.7亿元,同比增长375.2%,收入占比提升至38.9%。这种业绩与股价的“戴维斯双击”,让早期重仓基金赚得盆满钵满,但也留下了基金经理集体卖飞的遗憾故事。
专业投资者的认知陷阱与操作失误
“18港元买入观察仓,25港元就觉得贵”,博道基金经理张建胜在机构交流会上坦陈错失泡泡玛特的教训。他将失误归结为两点:一是认知偏差,把潮玩简单视为“小孩玩意儿”,忽视了Molly等IP的商业潜力——单个IP年收12亿,超过多数电影IP;二是估值方法错误,用传统消费品20倍PE对标,未意识到打通线下+IP授权的泡泡玛特本质是内容平台,应给予40倍PE估值。
这种认知局限并非个案。张建胜管理的博道盛兴一年持有期混合,不仅卖飞泡泡玛特,还在2025年一季度清仓小米集团。当时他认为“手机IOT业务增速从40%掉到20%,汽车业务烧钱,PE30倍太贵”,却未料到小米造车业务推动股价年内暴涨56.81%。
2023年二季度,谢治宇管理的兴全合宜首次买入1574.84万股泡泡玛特,随后在2023年三季度短暂清仓,四季度又重新建仓。2024年二季度,他因看空消费板块减持近半持仓,至三季度末彻底清仓。此时泡泡玛特股价刚从20港元涨至50港元,而真正的主升浪——从50港元到269港元的400%涨幅才刚刚开始。
回顾操作轨迹,谢治宇在2024年二季报中称“消费受经济后周期影响仍显疲弱”,这一判断使其完美错过泡泡玛特最丰厚的利润段。尽管相比2021-2022年亏损离场的同行,他的操作已属稳健,但仍难逃“见好就收”的人性弱点。
最令人唏嘘的当属东方红资管旗下三只产品——东方红睿泽三年持有、东方红智远三年持有期、东方红睿满沪港深。它们在2022-2023年市场最悲观时坚守泡泡玛特,却在2023-2024年股价回暖前夜集体离场。
以东方红智远为例,2023年二季度末仍持有1593万股泡泡玛特,市值2.56亿元。基金经理孙伟离任后,继任者郭乃幸在2023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分别减持650万股和300万股,至2024年一季度彻底清仓。此时泡泡玛特股价仅20港元,随后3月单月暴涨47%,开启了一年13倍的狂飙之路。
资本博弈中的认知鸿沟与行业启示
泡泡玛特的案例揭示了资本市场的深层矛盾:死忠粉对IP价值的狂热追捧,与专业投资者对“盲盒经济”的认知隔阂。2020年上市初期,1472亿港元市值、280倍PE的估值曾被嘲讽为“泡沫”,但当Molly、LABUBU等IP形成文化符号,其估值逻辑已从传统消费品转向内容平台。
数据显示,重仓泡泡玛特的基金数量从2024年一季度的10只激增至2025年一季度的207只,持仓总市值达99亿元。这种从“集体看空”到“集体追捧”的转变,折射出机构投资者在面对新物种时的认知滞后。
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也并非毫无遗憾。2024年10月,他以71.98港元/股的价格减持2170万股,套现15.62亿港元,仍属“卖在半山腰”。但相比基金经理的操作失误,手握核心IP的创业者显然更有底气——福布斯富豪榜显示,王宁以203亿美元身家成为河南新任首富。
如何避免倒在黎明前?
泡泡玛特的戏剧性走势为投资界留下多重思考:当传统估值框架遭遇新商业物种时,专业投资者该如何突破认知局限?在市场情绪冰点与沸点之间,如何建立反共识的投资逻辑?
张建胜的反思颇具代表性:他现在要求研究员专门跟踪盲盒周销量数据,试图把握“新物种”的成长密码。这或许提示我们:在消费升级与IP经济崛起的时代,投资分析需要从财务报表走向更广阔的商业生态观察,从静态估值转向动态的价值创造跟踪。
转自:市场资讯
配资实力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