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,疾病有时会如不速之客,突然降临,打破原本平静的生活。57岁的老陈就遭遇了这样的困境,但幸运的是,他没有耽搁,及时前往专业医院就诊,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生存机会。
一个月前,57 岁的老陈发现自己的左腿变得有些“不听话”。原本健步如飞的他,开始频繁出现发作性抽痛无力,起初他以为是劳累过度,休息休息就好,可症状不仅没缓解,反而越来越严重。老陈心知不好,在家人的陪伴下果断北上,来到北京天坛普华医院就诊。
普华神经外科徐强医生接诊,为老陈进行了对症检查。影像检查结果却让所有人心头一紧:右顶枕叶及胼胝体压部、胼胝体体部占位,胶质母细胞瘤可能性极大。
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颅内肿瘤,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。其中,胶质母细胞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类型之一,生长极为迅速,常伴血管异常增生以维持快速增殖,还会因血供不足出现特征性坏死。它极易侵犯周围脑组织,甚至可通过脑脊液播散,是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,堪称脑内的“癌中之王”。
面对如此复杂且严重的病情,普华神经外科邀请胶质瘤治疗领域知名专家、北京天坛医院林松主任会诊。医生一致认为,对于胶质瘤患者来说,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案。手术的目的包括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组织,降低颅内压,解除肿瘤压迫,减轻症状,获得病理诊断,并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。尤其对于胶质母细胞瘤这种高级别胶质瘤,第一次手术完全切除肿瘤后,可明显延长复发时间。
展开剩余67%但肿瘤位于功能区深处,且已侵犯胼胝体(连接大脑两半球的“桥梁”),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偏瘫、失语等终身残疾。经过慎重考虑,医生们决定采用左右顶入路,并在术中运用B超、电生理监测技术。左右顶入路能够更直接地到达肿瘤部位,而B超和电生理监测技术则如同医生的“第三只眼”,可以精确定位肿瘤,最大程度保护神经功能。
手术由林松主任带领医疗团队完成。术中,当硬膜被剪开的瞬间,这团“鱼肉样”肿瘤暴露在显微镜下:血供丰富、边界模糊,如同一块浸血的豆腐嵌在脑组织中。
“在脑子里做手术,必须像拆解炸弹引信一样,分毫不能错。”林松主任沿肿瘤边缘小心剥离,每一步都伴随电生理信号的实时反馈。肿瘤主体被分块切除后,医生们对周围肿瘤组织彻底清扫。最终,B超确认无残留,手术顺利完成。整个手术过程中,电生理监测无异常。
术后病理证实:肿瘤为胶质母细胞瘤(CNS WHO 4级),伴有血管增生及坏死,印证了术前的凶险判断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和护理,老陈顺利出院。虽然后续还需进一步治疗,但成功全切肿瘤,已经为控制病情、延长生存期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听听医生怎么说
胶质母细胞瘤,是星形细胞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,属于WHO 4级,堪称“脑内癌王”。它常见于50-60岁的人群,男性略多于女性,好发于额叶、颞叶深部白质区,也可累及基底核和颅后窝。
胶质母细胞瘤生长迅速,呈浸润性生长,如同树根般向周围脑组织蔓延,极易侵犯多个脑叶和深部结构,甚至通过胼胝体波及对侧大脑半球。由于肿瘤生长迅速,脑水肿广泛,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,患者常出现头痛、呕吐、视力下降等症状。同时,肿瘤还会压迫脑组织,导致患者出现感觉异常、肢体无力、共济失调等症状,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癫痫、情绪或人格改变、言语障碍等。胶质母细胞瘤作为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,生长速度极快,不及时手术切除,病情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。
美国NCCN、欧洲EANO以及中国最新治疗规范均指出,脑胶质瘤应以手术切除为主,结合放疗、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。颅内肿瘤引起的物理占位效应,只有手术切除才是最直接、有效的解除手段。切除程度是高级别胶质瘤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,全切可延长术后肿瘤复发时间和患者生存期。
*本页面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含有关于使用任何药物、医疗技术、外科设备、诊疗方法的广告或意图。
*本页面内容为科普性质,不应用于医疗、保健问题的解决或疾病诊断,不作为诊疗依据,个人情况需遵医嘱。
*本文图片来源:包图网。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实力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